路徑 : 服務介紹 > 訊息發佈

2018年05月19日 08:04 中時  倪浩倫

我國心臟學會、急診醫學會、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首次共同發表替國人制定的「急性心肌梗塞」新指引。(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提供)
心臟病是國人不分男女、第二大致死的疾病,心臟病其中一項的「急性心肌梗塞」,更是聞之色變、常令人措手不及的疾病。然而,統計顯示,5年來,40~49歲族群、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超過3成,顯示該疾病已非老人專屬,不少人術後又未穩定服藥,平均僅吃8個月就不吃了(建議為12個月),導致復發率居高不下。

亞太心臟學大學本周末在台灣舉行,我國心臟學會、急診醫學會、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等3學會,也於昨日共同發表首部替國人制定的「急性心肌梗塞」新指引。

統計顯示,2009~2013年年,70歲以上的老人,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呈現下降,但40~49歲族群,則從每10萬人的76人,增加超過3成、來到99人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,急性心肌梗塞過去總被認為是「老人病」,但統計發現有年輕化趨勢,不少青壯族群又常輕忽自身健康,導致高達5成的患者,在「發病當下」之前,都不知道自己心臟出了問題。

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殷偉賢說,研究指出,患者在搶回生命後,就算改善生活習慣,包括均衡且清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作息正常,但對已受傷的心臟來說仍「改善有限」,勢必得透過藥物來避免復發;但他以佔急性心肌梗塞超過一半的「非ST段上升型」為例,患者術後應持續用藥12個月,卻發現患者平均吃8個月就不吃了,提高再次發病、住院的風險。

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教授李貽恆提醒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吸菸都是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,其中,青壯年族群因高血脂而出現急性心肌梗塞者「6年內增加2成」,顯示年輕人對血脂、膽固醇的觀念有待加強。

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王宗倫說,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狀為「躺在沙發上,胸口被一塊5公斤的重物壓」的壓迫感,或是冒冷汗,但臨床觀察,高達一半患者出現的症狀為「不典型」,尤其像長輩、糖尿病患者,可能因神經病變而失去痛覺,或不太流汗,降低個人病識感及增加醫師的診斷困難度。李貽恆補充,民眾除了應定期健檢,屏除不良生活習慣、控制三高與遠離菸品,一旦心血管出問題,更要遵循醫囑、不可擅自停藥減藥,以免危害自身健康。

(中時 )